你想想看,我们平时说话,总得有个停顿、换气,对吧?不然一段话滔滔不绝,听的人喘不过气来。转场就类似视频里的“呼吸”或者“连接词”。最原始、最常用、也往往是最有效的,就是硬切(Cut)。一个镜头突然跳到下一个,干净利落。什么时候用?快速切换场景、制造紧张感、或者就为了省事儿,把没用的部分直接砍掉。别小看这个硬切,用好了,那叫一个有力道,像剪刀“咔擦”一声,不带犹豫。
但光会硬切肯定不行啊。有时候你需要更柔和的方式。比如叠化(Dissolve)。这玩意儿就是前一个画面慢慢消失,后一个画面慢慢浮现,两个画面短暂地叠加在一起。感觉就像时间流逝、梦境、回忆,或者一个场景平缓过渡到另一个。用在婚礼视频里,回忆片段叠化到现在的幸福画面,眼泪都快出来了,对不对?或者表现一个人从清醒到睡着,眼前景象慢慢模糊、重叠,最后变成一片黑暗,叠化就特别恰当。它不像硬切那么突兀,它给你一个呼吸的空间,让你慢慢消化前一个画面,再迎接下一个。

除了叠化,还有淡入淡出(Fade In/Fade Out)。淡出到黑屏或白屏,再淡入下一个画面。这可是经典的“时间流逝”或“章节结束/开始”的标志。你看电影,一个大章节结束了,经常就淡出到黑,再淡入下一个场景,感觉就像翻过一页书。淡出到白,有时候显得更明亮或神圣。这个效果非常简单,但寓意明确,不容混淆。
再来点儿稍微花哨的?划像(Wipe)。一个画面“推”掉前一个,像窗帘拉开或关上。以前老电影里特多,现在用得少点,除非你想营造一种复古、舞台剧感,或者故意显得有点儿“土”或者幽默。比如一个角色“推开”门,画面真的跟着“推”过去,这种形式感很强,但滥用就容易显得幼稚。
后来的视频剪辑软件里,转场效果简直多到爆炸:各种形状遮罩(Shape Wipe),圆的、方的、五角星,像动画片;各种三维翻转、扭曲变形、光效闪烁、毛刺(Glitch)效果。特别是近几年,Glitch这种数码破坏风格的转场特别流行,用在科技、潮流、或者表现混乱、故障、网络世界等主题的视频里,那叫一个炸裂,酷炫是真酷炫,但用不好,就纯粹是晃眼睛、分散注意力。
所以,到底怎么添加转场呢?这不是手怎么操作的问题(无非就是把素材拖到时间线上,然后把选好的转场从效果库里拖到两个素材的连接处,软件会自动给你“搭”上去),关键是怎么选,以及持续多久。
第一步,先把你的视频素材在时间线上按照故事顺序排列好。这时候你先别急着加转场,先纯用硬切把整个片子顺一遍。看看纯硬切的版本流畅不流畅,节奏怎么样。很多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硬切比任何花哨的转场都强。
第二步,开始考虑哪些地方需要转场。问自己:这里我想表达时间过去了很久吗?(考虑叠化、淡入淡出)我想制造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吗?(考虑光闪、Glitch)我想从一个空间“走进”另一个空间?(也许是某种推拉效果,虽然不常用但有些情境下可以考虑)我想让气氛从紧张变得舒缓,或者反过来?不同的转场效果自带不同的情绪属性。不要为了加转场而加,要为故事服务。
第三步,选中你需要加转场的两个片段之间的剪辑点。打开你的转场效果库,浏览那些密密麻麻的选项。别被数量吓倒,先从最基本的叠化、淡入淡出、几种简单的划像看起。把觉得可能的拖到剪辑点上。
第四步,调整!这是新手最容易忽略的一步。转场不是拖上去就万事大吉了,它的持续时间至关重要。一个叠化太短,就跟硬切差不多了;太长,又显得拖沓。一个闪白太慢,就没有冲击力;太快,观众根本没反应过来。通常,转场的默认时长是个参考,你得根据你的视频内容、音乐节奏、你想要营造的情绪来调整。在时间线上,转场会以一个块状物或图标显示在两个片段之间,选中它,通常会有参数可以调整,比如时长。来回播放这个转场区域,多看几遍,感觉感觉。
第五步,也是最重要的,是克制。转场就像调味料,盐、糖、味精,放对了提鲜,放多了齁死人。特别是那些自带动画的、花里胡哨的转场,能少用就少用。除非你的视频主题就是快节奏、信息爆炸、或者实验性质的,否则,过多的、复杂的转场只会让观众眼花缭乱,分散他们对画面内容本身的注意力。想象一下看新闻联播,如果每个画面切换都来个三维翻转加闪光,你还能听进去播音员说什么吗?
所以啊,添加转场这活儿,看似简单地拖拽,背后却是关于节奏、情绪、以及对你视频整体风格的理解。别怕尝试,但更别怕删掉那些不必要的效果。有时候,最朴素的连接方式,反而是最能打动人的。用心去感受你的素材,听听你的音乐,想想你想让看的人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决定用哪种转场,用多久。这才是真正的视频剪辑嘛,有血有肉,不是冰冷的操作。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