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剪辑这玩意儿,真不是坐在电脑前,点几下鼠标,把视频素材“剪”短那么简单。如果只是那样,人人都是剪辑师了,对吧?它更像是一种……一种炼金术,把那些零碎的、也许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画面、声音,甚至是一段沉默,捏吧捏吧,重新组合,给它注入生命,讲个故事出来。所以,问“怎样才能剪辑”,我觉得首先得问问自己,你到底想用这些素材讲个什么?
没有故事,或者说没有一个你想表达的核心感觉,你手里的素材就像一堆散沙,怎么堆都立不起来。别管你用的是达芬奇还是PR还是FCPX,那些都只是工具,好比厨师的刀具,你刀法再花哨,没想好做什么菜,切出来的东西也是杂乱无章。所以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跳过的一步,是构思。坐下来,泡杯茶,或者随便做点什么,就是别急着打开软件。把你的素材过一遍,脑子里大概想想,这堆东西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你想让看的人有什么感觉?兴奋?感动?思考?这就是你的故事线,你的感觉线。它不一定要是复杂的剧情片,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蔓延,或者一个瞬间的捕捉,但你得有!

有了想说的东西,才能开始动手。这才是剪辑软件登场的时候。初学者嘛,别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按钮吓到,真的。常用的就那么几个:导入、放在时间线上、剪刀工具、拖动、加个转场、加个字幕、调个音量。没了。至少刚开始是这样。最最关键的是把素材放上去,然后开始“剪”。这里的“剪”,不是真的物理上的剪断,而是选择。在一段十秒的镜头里,可能只有两秒是精华,你就得把那两秒抠出来。这种选择的过程,就是剪辑师的眼睛。你得练!练得能一眼看出哪里是废话,哪里是值得留下的。
然后就是连接这些“精华”。怎么连?硬切?叠化?推拉?转场这东西啊,是个双刃剑。用得好,能给故事增添韵味,比如回忆可以用叠化,快速切换可以用硬切。用不好……嗨,那就是事故现场,花里胡哨的,让人出戏。所以初期,我个人建议少用转场,尤其是那种自带特效、闪瞎眼的,能不用就不用。最干净利落的硬切(Cut),用好了才是王道,因为它最贴近人眼观看现实的方式,也最能体现节奏。
节奏,这词儿太玄乎,但又太重要了。一段视频看得人昏昏欲睡,多半是节奏出了问题。节奏快,可能一秒一切,画面跳跃,适合表达紧张、快速的情绪;节奏慢,可能一个镜头hold住十几秒,适合酝酿情绪、展示细节。怎么找节奏?多看。看那些你觉得好看的视频,别人是怎么切的?什么时候切的?为什么那里要留那么长?有时候,一个镜头留白几秒,什么都不发生,反而比塞满内容更有力量。这种对时间感的把握,是剪辑的灵魂之一。
当然了,光有画面是不够的,声音也是半壁江山。背景音乐选什么?什么时候进音乐?音乐的音量多大合适?人声和环境声怎么平衡?一段好的音乐能瞬间提升视频的感觉,让你燃起来,或者让你泪流满面。但音乐不是万金油,别指望用慷慨激昂的音乐去救一段平淡无奇的素材。它只是放大器,放大你素材本身带有的情绪。所以,选择音乐得贴合你的故事和感觉。还有环境音,甚至噪音,有时候刻意保留一点环境音,反而让画面更真实、更有现场感。别一上来就把所有不是对话的声音都降没了,试试听听那些细微的声音,它们也在讲故事。
色彩和字幕这些呢,算是锦上添花。调色能给画面定下基调,暖色调温馨,冷色调疏离。但刚开始学剪辑,我觉得可以先放放,别急着追求电影大片的质感,先把故事和节奏理顺了再说。字幕嘛,对话字幕、讲解字幕,让信息传达更清晰,这个很重要,特别是如果你视频里说话声音小或者有口音。
怎样才能剪辑?说到底,没有秘籍,没有一劳永逸的公式。它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推翻自己重来的过程。你可能辛辛苦苦剪了一天的片段,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觉得简直是垃圾,然后咬咬牙全删了重来。这种情况太常见了!耐心和坚持比什么都重要。别怕自己剪得不好看,第一个视频总是青涩的,第二个会好一点,第十个、第一百个呢?那时候你再回头看,会发现自己走了多远。
而且,要学会观察和模仿。看别人怎么剪的,学他们的节奏、学他们的转场处理、学他们音乐的用法。不是让你照搬,而是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的选择是为了表达什么。慢慢地,你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后想说的是,剪辑到最后,剪的不仅仅是画面和声音,剪的是情绪,剪的是你和素材之间建立的连接,剪的是你想传达给观众的那份感觉。当你能通过你剪出来的东西,让看的人哭,让他们笑,让他们紧张,让他们若有所思,那恭喜你,你不是在剪辑,你是在创作了。这可比简单的技术操作有趣多了,也难多了。所以,别问“怎样才能剪辑”的具体步骤,问问自己的心,你到底想用手里的素材,触动谁?触动哪根心弦?有了这个,那些技术上的问题,慢慢都会找到答案的。去剪吧,别犹豫。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