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用什么软件吧,市面上五花八门,新手可能听名字都头大。最常见的、功能最全的,肯定绕不开Adobe Premiere Pro (PR),这货就是专业领域的扛把子,功能强大到变态,啥都能干,就是界面……emmm,刚开始看像开飞机,密密麻麻的按钮,保准让你头皮发麻。但一旦上手,你会发现它的强大之处,各种插件、效果、精确调整,啥都有。
另一个咱们国内特别火的,而且对新手友好的,就是剪映电脑版。别小看它!虽然起家是手机App,但电脑版真的做得越来越像样了,操作逻辑非常简单直观,很多特效、字幕模板都是现成的,套用起来超快。如果你只是想剪个vlog,加点流行的BGM和特效,不想折腾那些专业的参数,剪映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而且它是免费的!这一点太重要了!

还有啥?苹果用户可能用Final Cut Pro (FCP)多一些,据说效率奇高,操作逻辑跟PR不太一样,更偏向轨道式剪辑,挺简洁的。再有就是DaVinci Resolve (达芬奇),这玩意儿最初是搞调色的,调色功能强大到没朋友,现在剪辑、特效、音频也做得越来越强,甚至有免费版可以用!功能也超级多,就是对电脑配置要求相对高一点,而且界面……也挺复杂的,适合想深入研究、或者对色彩要求极高的朋友。
所以,选哪个?看你需求和预算。想专业、不差钱、有折腾精神,上PR。想快速上手、免费、剪日常,剪映电脑版是真香。苹果用户试试FCP,对色彩有极致追求或者想挑战自己的,研究研究达芬奇。我的建议是,先从剪映电脑版或者PR(找个试用版)开始,把基本流程搞明白,再决定要不要深入。
好,软件选好了,接下来是剪辑这回事儿到底怎么弄?别以为就是把视频扔进去,按个按钮就完事儿了。它是个流程,得一步一步来,而且每一步都有学问。
第一步,导入素材。把你拍好的视频、音频、图片一股脑儿倒进软件里。这看似简单,但有个好习惯特别重要:素材管理!你得建立文件夹,按日期、按内容分好类,把导入的素材也分门别类放到软件的素材箱里。想象一下,你拍了几十上百个片段,乱糟糟堆在一起,剪的时候找起来能把人逼疯。所以,整理素材,这是剪辑前的“热身”,也是基础功。
第二步,粗剪。这是搭骨架的过程。把素材拖到时间轴上,大概按照你想讲的故事顺序排好。然后就是“咔嚓咔嚓”做减法。用入点和出点标记出每个片段你想要的部分,不要的统统剪掉。那些晃到没法看、对焦点不对、说话结巴、多余的开头结尾……毫不留情地删!这一步的目的,就是把故事线理顺,把废料清除,让你的视频有个基本的结构和时长。这步要快,别抠细节。
第三步,精剪。粗剪搭好了骨架,精剪就是往里面填肉,让它变得更流畅、有节奏感。调整每个片段的长度,让它们衔接自然。人物说话的地方,留多长气口?镜头切换的时机?这些都需要你在时间轴上仔细打磨。有时候一个画面多留半秒或少留半秒,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的过程,眼睛要瞪大,耳朵要竖起来。
第四步,添加元素。让视频丰富起来就靠这步了。
转场:就是片段和片段之间切换时的效果,比如淡入淡出,或者其他更炫酷的。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滥用转场,恨不得每个片段之间都加一个。相信我,简单的切画(直接切换)是最常用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转场方式。实在要用,淡入淡出、叠化这种基础的就好,别搞得眼花缭乱。少即是多,在转场上尤其适用。
特效:各种滤镜、画面变形、马赛克、动态模糊等等。跟转场一样,别乱用!除非你的视频风格就是走的夸张路线。大多数时候,自然、清晰是最好的。偶尔用一些特效来强调某个点,可以,但别让特效喧宾夺主。
文字:包括标题、字幕、屏幕上的文字说明。字幕尤其重要,现在很多人看视频不方便开声音,字幕能让他们看懂你在说什么。文字的字体、颜色、大小、位置、出现和消失的时机,都需要仔细调整,得让观众看得清楚、看得舒服。
音乐和音效:这是视频的灵魂啊!一段好的BGM能瞬间把视频的氛围烘托起来,紧张、欢快、伤感……全靠它。音效(比如开关门声、水流声、按键声)能让画面更真实,更有冲击力。找音乐和音效要注意版权问题,别随便用流行歌曲,小心被平台下架或限流。有很多提供免费或付费版权音乐的网站,去那里找比较保险。调整音量也非常重要,背景音乐不能盖过人声,各种声音得配合好。混音是个技术活,但至少得保证主次分明,听起来不刺耳。
第五步,调色。让你的视频看起来更“高级”的一步。原始素材的颜色可能偏黄、偏暗、不够鲜艳。通过调色,你可以统一视频的色彩风格,让画面更讨喜。比如让肤色更好看,天空更蓝,食物更有食欲。PR和达芬奇在调色方面功能非常强大,有各种曲线、色轮、HSL等等工具。即使是剪映电脑版,现在也有各种滤镜和简单的调整功能,也能让画面看起来好很多。调色不仅是技术,也是审美,多看别人的优秀视频,学习他们的色彩风格。
第六步,导出。所有工作都做完了,最后一步就是把成品导出来。这步也非常关键,参数设置不对,前面白忙活。导出设置里,最重要的几个参数:格式(一般是H.264或H.265,这两种压缩率高,文件小,兼容性好),分辨率(比如1080p或4K),帧率(一般是25fps或30fps,游戏类可能高一些),码率(这个决定视频的清晰度和文件大小,码率越高越清晰文件越大)。不同的平台(B站、抖音、西瓜视频等)可能有推荐的导出设置,最好参考一下。码率是个需要权衡的点,太低了画面糊,太高了文件太大上传费劲,而且观众看着也卡。
聊了流程,再说说一些我个人觉得特别有用的零碎玩意儿:
快捷键!天啊,这东西太提升效率了!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快捷键,花点时间去学,去练,什么I键(入点)、O键(出点)、空格键(播放/暂停)、C键(剪切)、V键(选择工具)……熟练了之后,你剪辑的速度能飞起来,那种双手在键盘和鼠标上飞舞的感觉,一个字:爽!
备份!重要的事情说一万遍都不够。你的项目文件、你的原始素材,一定要备份!电脑可能会崩,硬盘可能会坏,软件可能抽风。辛辛苦苦剪了几天的东西,一瞬间没了,那滋味……简直想砸电脑。用移动硬盘、云存储,多重备份!
节奏感。剪辑不只是把画面拼起来,它是有节奏的。画面切换的快慢,音乐的起伏,语速的缓急,这些都构成了视频的节奏。观察那些你看觉得特别舒服、特别吸引人的视频,他们的节奏是怎么样的?模仿、学习,然后找到自己的节奏。
剪辑思维。最终你会发现,剪辑不仅仅是操作软件,更重要的是剪辑思维——你为什么留这个画面?为什么剪掉那个?为什么在这里加这个音乐?你想要通过视频传达什么?剪辑是二次创作,甚至三次创作。很多时候,一个平平无奇的素材,通过巧妙的剪辑,能讲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多看,多学,多练,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剪辑思维。
别怕一开始剪得烂。我刚开始剪的东西,现在回头看,简直不忍直视,乱七八糟,流水账一样。但就是从那些“烂片”开始,你才能慢慢摸索,找到感觉。电脑剪辑功能强大,但也意味着你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更多。它就像一把瑞士军刀,工具很多,但用得好不好,全看你。
所以,深吸一口气,找个你顺眼的软件,把素材倒进去,勇敢地在时间轴上挥动“剪刀”吧。别怕出错,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你的视频会越来越好,你的剪辑技能也会越来越强。这事儿,急不来,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创作世界。加油!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