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嗨,别高兴太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对,可能算是倒数第二步?因为,剪完了,你总得把它弄出来吧?让别人看,分享到B站也好,发朋友圈也好,或者给客户爸爸交差。这时候,导出就成了摆在面前的大事儿。而且,十有八九,大家伙儿都要的格式,就是那个几乎地球人都认识的家伙——MP4。
这PR里头导出MP4,说起来也不是什么登天难事,但里头的门道儿,嘿,新手小白肯定得懵圈一下,就算不是小白,有时候也会犯嘀咕:为啥我导出的文件那么大?为啥画质看起来怪怪的?为啥上传到哪个平台就模糊了?这些,多多少少都跟导出的设置有关系。

来来来,咱就掰扯掰扯,这PR里,怎么把咱辛辛苦苦剪好的视频,给它“吐”成一个标准的、拿得出手的MP4文件。
首先,你得确保你的PR项目是开着的,而且时间线上你想要导出的那个序列,也就是你剪好的那段视频,是处于激活状态的。眼睛瞄着,确保选中的就是它。
然后,就去菜单栏里找呗。通常是在“文件 (File)”这个菜单下,点开它,找“导出 (Export)”。嗯,对,就是它!再往右边一溜,有个“媒体 (Media)”。点下去!“文件” -> “导出” -> “媒体”,记住了吗?
“噔”一下,一个新的窗口就弹出来了,这玩意儿就是PR的导出设置 (Export Settings)面板。别看里面密密麻麻一堆选项,看得人眼晕,咱今天就奔着MP4去,目标明确。
第一眼看到的,通常就是“格式 (Format)”这个选项。下拉菜单点开一看,嚯!老多格式呢!什么AVI、MOV、GIF…… 但我们的目标是啥?是MP4啊!所以,在这儿,你就得像个老兵一样,毫不犹豫地找到并选中那个大名鼎鼎的——H.264!
为啥是H.264呢?这就像问为啥出门要穿衣服一样自然。H.264,它不是一个格式,它是一种编码标准。而我们常说的MP4文件(它的扩展名是`.mp4`),其实就是一个容器,里面可以装着各种编码的视频和音频。但现在最流行、最通用、兼容性最好的视频编码,就是H.264。它能在相对较小的文件体积下,提供相当不错的画质,简直是互联网视频的基石啊!所以,选它,准没错。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格式选H.264,记牢了!
选好H.264之后,下面紧挨着通常是“预设 (Preset)”。这玩意儿是什么呢?你可以理解成一些别人已经帮你设置好的模板。比如,“匹配源高比特率”、“YouTube 1080p Full HD”、“Vimeo HD 720p”什么的。这些预设很方便,如果你不太懂里面的具体参数,或者你的视频就是想上传到某个特定平台,直接选对应的预设,通常都能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比如你剪了个Vlog想发B站,找找有没有跟B站推荐设置差不多的预设,或者干脆直接选“匹配源高比特率”,让它尽量保留原始素材的画质。
不过,预设毕竟是通用的,有时候咱们就是想精益求精,或者有特殊需求(比如文件大小限制),这时候,就得自己动手调设置了。
别怕,咱往下看。预设下面通常会显示你选的这个预设对应的输出名称 (Output Name)和位置 (Location)。点那个名字,可以改文件名;点那个路径,可以选你想把导出的文件丢到哪个文件夹。这很重要啊!别导完了找不着文件,那多尴尬。习惯性地给你的导出文件起个有意义的名字,比如“我的视频_最终版_1080P”什么的,别老是那个默认的项目名加上“_Export”。
再往下,就是各种视频和音频的详细设置了。这部分才是真正决定你导出文件质量和大小的“心脏”。
先看视频部分。这里面有很多参数:宽度 (Width)、高度 (Height)(也就是分辨率)、帧率 (Frame Rate)、场序 (Field Order)、宽高比 (Aspect Ratio)等等。一般来说,这些参数,如果你想导出的视频跟你项目设置的一样,也就是匹配源,那最省心的办法就是勾选那个“匹配源 (Match Source)”或者“匹配序列设置 (Match Sequence Settings)”之类的选项。这样PR就会自动按照你剪辑序列的设置来导出,比如你的序列是1920×1080,25帧的,那导出来的视频也是这个规格。简单直接,不容易出错。
但如果你需要导出不同规格的视频,比如你的源是4K的,但你想导一个1080P的版本上传,那你就得把分辨率手动改一下。把宽度改成1920,高度改成1080。帧率也建议跟源保持一致,除非你有特殊的升格降格需求。至于场序和宽高比,一般视频素材都是逐行扫描 (Progressive),方像素 (Square Pixels),保持默认通常没问题,别瞎改,容易出现画面闪烁或拉伸变形。
好了,重头戏来了!决定文件大小和画质那个最纠结的参数——码率设置 (Bitrate Settings)!这玩意儿,说它是玄学也不为过,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的视频“信息量”有多大。码率越高,相同时间内的视频信息越多,画质越好,文件体积也就越大;码率越低,画质越差,但文件体积小。这是一个平衡的艺术。
码率编码 (Bitrate Encoding)通常有几种选项:
CBR (Constant Bitrate):恒定码率。就是从头到尾用一个固定的码率来编码。简单粗暴,但效率不高。比如画面内容复杂的时候码率不够,画质会受影响;画面内容简单的时候码率又太高,浪费空间。
VBR, 1 Pass (Variable Bitrate, 1 Pass):可变码率,一次编码。PR会分析视频内容,在画面复杂的地方用高码率,简单的地方用低码率,力求在保证画质的同时优化文件大小。只计算一次,速度比较快。
VBR, 2 Pass (Variable Bitrate, 2 Pass):可变码率,两次编码。这玩意儿就更精细了。第一次扫描视频,分析哪些地方需要高码率;第二次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编码。这样导出的文件通常能在画质和文件大小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但缺点是,慢!非常慢!导出时间几乎是1 Pass的两倍。如果不是对画质有极其苛刻的要求,或者需要把文件体积压到最小的同时保持最好画质(比如蓝光编码),VBR 1 Pass通常也就够用了。
选好编码方式后,下面就是设置具体的码率数值了。通常是目标码率 (Target Bitrate)和(对于VBR来说)最大码率 (Maximum Bitrate)。这里的单位通常是Mbps(兆比特每秒)。
这个数值设多少合适?天啊,这真是个灵魂拷问!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你的源素材质量、你想要的画质、你能接受的文件大小、以及你视频最终的用途(上传平台的要求、播放环境)。
举个例子,如果你导的是1080P的视频,目标码率设个10 Mbps到20 Mbps通常就能获得不错的画质,文件也不会太大。如果你源素材很好,想保留更多细节,可以试试20-30 Mbps。但如果你目标是传到B站或者YouTube,可以看看它们的推荐编码设置,它们通常都有一个码率范围的建议。比如B站1080P可能建议码率在6-10 Mbps左右。设太高了,平台可能还会给你二次压缩,画质反而会变差。设太低了,那画面糊得肯定没法看。
我个人的经验是,对于一般的1080P视频,用VBR 1 Pass,目标码率给个15-20 Mbps,最大码率给个25-30 Mbps,出来的效果通常都挺让我满意的。文件大小也比较适中。如果是4K视频,那码率就得往上提了,可能目标码率得30-50 Mbps,甚至更高。这真的是需要你多尝试几次,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平衡点。导出个几分钟的小片段,看看画质和文件大小,再决定整个视频用哪个设置。
别忘了音频设置。通常,格式选AAC,码率给个192kbps或者320kbps,声道选立体声 (Stereo),一般就足够了。音频这块,不像视频那么“吃”码率。
还有个叫“最大渲染深度 (Render at Maximum Depth)”和“使用最高渲染质量 (Use Maximum Render Quality)”的选项。这俩勾上,理论上能提升一些画质,尤其是在处理高分辨率素材或者进行缩放操作时,能减少一些锯齿和细节损失。但代价是啥?还是慢!导出时间会显著增加。我的习惯是,如果时间不赶,或者项目很重要,我都会勾上。
全部设置都调好了,再检查一遍:格式是不是H.264?预设或手动设置(特别是分辨率和码率)是不是符合你的要求?输出名称和位置对不对?
没问题了,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
1. 直接点右下角的“导出 (Export)”按钮。PR就开始干活了,屏幕上会显示一个进度条,你就只能干等着,PR在这段时间里是不能干别的活儿的。
2. 点旁边的“队列 (Queue)”按钮。这会把你的导出任务发送到Adobe Media Encoder(简称AME)这个独立的软件里。AME是Adobe家的另一个工具,专门负责编码和导出。好处是,任务到了AME里,你就可以关闭PR,或者在PR里继续剪辑其他东西了,互不影响。如果你有很多个视频要导出,或者经常需要批量导出,用AME非常方便。通常专业点的工作流程都会用到AME。
随便选哪个方法,接下来就是——等待。这个过程嘛,短则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甚至更久,完全取决于你视频的长度、复杂程度(有没有大量特效、调色、叠加层)、你的导出设置(尤其是码率和是否勾选了最高质量那些选项),以及你电脑的硬件性能。看着那个进度条一点点往前爬,有时候真挺考验耐心的。别动不动就去点取消啊!
导出完成后,PR或者AME会给你个提示音或者弹窗。这时候,赶紧去你设定的那个文件夹里,找到那个`.mp4`文件,双击打开,检查一下!看看画面是不是清晰的,有没有奇怪的卡顿或花屏,声音对不对。文件大小是不是跟你预期得差不多。有时候,导出设置看着没问题,但导出来的文件就是有点小毛病,这事儿我也遇到过,挺头疼的。可能需要回PR里看看时间线有没有问题,或者换个导出设置再试一次。
嗯,从剪辑完成,到最终拿到一个能用的MP4文件,大致就是这么个流程。里头水最深、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就是那个码率设置。多练多试,慢慢你就会找到感觉了。记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导出参数,只有最适合你当前需求的那个。
所以,下次再问“pr剪辑的视频怎么导出mp4”,你心里就有底了:选格式H.264,调好分辨率和帧率(通常匹配源),最关键的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码率设置,然后点导出或者队列,最后耐心等待并检查。搞定!可以撒花庆祝,然后赶紧把你的作品分享出去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