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就用手机自带的那个录音工具。你也知道,那功能,抠抠搜搜的。大多时候也就给你的音频文件改个名,顶多能把头尾不想要的静音部分截掉。想在中间动刀?想把两段不挨着的录音拼一起?做梦!那种无力感,啧啧,谁用谁知道。感觉就像给你把挺钝的刀,让你去雕花,根本没法下手。
后来实在忍不住了,逼着自己去应用商店搜。哎呀,相关App那叫一个多!看得眼花缭乱。下了几个试试,有免费的,有要收费的,功能也是五花八门。我的经验啊,别光看界面花哨不花哨,得看它最核心的——剪辑功能好不好用。

怎么叫好用呢?首先,得能方便地把你的录音文件导进去,这不废话嘛。关键在于,它怎么展示这个音频。一个好的录音剪辑App,屏幕上一定得有波形图!就那条高低起伏的彩色线条,声音大波峰就高,声音小或静音波峰就低。这玩意儿太重要了,是你的“眼睛”。没有波形图,你根本不知道声音在哪里,哪里是空隙,哪里是噪音,完全是盲人摸象,只能靠一遍一遍地听,听到了再大概猜位置,效率低到爆炸,烦躁感瞬间拉满。
有了波形图,事情就好办多了。你看啊,那些说话的句子,波形就比较密集、比较高。那些“呃”、“嗯”或者清嗓子的声音,可能就是波形里一个小小的凸起,或者跟前后语流不太一样的形状。还有那些恼人的环境音,比如风声、电流声(虽然手机录音自带的底噪一般不太严重,但偶尔也有),甚至突然一声巨响,在波形图上都能清晰地显示出来。
接下来的操作就有点像玩游戏了。你要做的就是在波形图上“划拉”。找到你想去掉的那一段,比如一段无聊的沉默,或者中间跑题的废话。用手指拖动屏幕上的标记点,或者在波形图上框选出一块区域。不同的App操作方式可能有点区别,但逻辑都一样:锁定目标区域。选好了?好,下一步通常就是点个“删除”按钮。犹豫什么?按下它!
叮!或者“嗖”地一下,那段声音就从你的录音里消失了,前后两段自动接上了。听听看?大多数时候衔接得还挺自然的,前提是你删除的是相对干净的区域。要是你删除的正好在说话句子中间,听起来可能就有点跳跃。所以剪辑这活儿,有时候还挺考验耳朵和手速的。得放大了波形图,精细地截取。有些App支持放大波形图到毫秒级别,那个时候你连一个呼吸声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想去掉多余的气音或者口水声,都有可能。
除了删除,截取(也就是保留特定一段,把其他的都扔掉)也是个常用功能,尤其当你只想提取录音里最关键的几句话时。框住想要的,点截取,新文件就诞生了。合并呢?有时候你分段录了几个小文件,想把它们串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合并功能就派上用场了。先选第一个,再选第二个,排好顺序,合并,搞定。
再进阶一点的App,可能还会带点“滤镜”功能。比如降噪,能一定程度上削弱背景里的嗡嗡声、嘶嘶声。虽然手机录音本身的质量限制摆在那儿,降噪效果别指望专业级别,但对付一些不强的环境噪音,还是有点用的。还有什么变声啊、加混响啊,那些就看你玩不玩了,对我来说核心还是剪和拼。
当然,手机剪辑再怎么方便,它还是受限于屏幕大小和App的功能深度。如果你需要非常精细的剪辑,比如卡着音乐鼓点,或者需要多轨混音,叠加背景音乐什么的,那老老实实把文件导出来,放到电脑上用专业的音频剪辑软件(比如Audacity这个免费的就很强,或者更专业的Adobe Audition,Logic Pro什么的)去处理,那才是录音剪辑的终极形态。但在电脑前坐下来,打开软件,那个场景跟在手机上碎片化时间里随手处理一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
所以,对于大多数只是想把手机里的录音“整利索”点的普通人来说,装个趁手的、带波形图显示的录音剪辑App,绝对是性价比最高、最实用的解决方案。那些会议记录里冗长的沉默可以删了,采访录音里无效的口头禅可以抠了,甚至那些灵感乍现时语无伦次的部分,也能剪得条理清晰。
别嫌麻烦,真的,动手去剪个一两次就熟了。那些存了好久占地方又听着糟心的录音文件,终于能脱胎换骨了。找个评价不错的录音剪辑App,点开,导入,看着波形图,下剪刀吧!让你的手机录音,不再是听写练习时的噩梦,而是真正有价值、听着顺耳的音频素材。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