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就把话说明白了,别再被网上那些动不动就“电影感”、“大片感”的标题给忽悠瘸了。你刷了成吨的教程,收藏夹都快炸了,结果呢?一到自己上手,还是对着一堆乱七八糟的素材发呆,剪出来的东西,说好听点是“原生态”,说难听点就是“电子垃圾”。
问题出在哪?真的不是你手机不行,也不是你没有“艺术细胞”。问题出在,绝大多数教程,都在教你“术”,而不是“道”。他们告诉你哪个按钮是干嘛的,却从不告诉你,剪辑的核心思维是什么。

所以,把那些复杂的参数、炫酷的转场都先扔到一边。今天,我就跟你聊点实在的,那种你能听懂、马上就能用上的东西。
先搞明白一件事:剪辑,是“剪”而不是“辑”
你品,你细品这两个字。重点是“剪”!是减法!
我刚开始玩剪辑的时候,犯过一个所有新手都会犯的错:贪心。拍了三分钟的素材,恨不得每一秒都用上,生怕浪费了自己“辛苦”的拍摄。结果呢?一个平淡无奇的vlog,硬生生被我拖成了又臭又长的流水账。观众还没看到一半,手指就已经划到下一个视频了。
所以,在你打开任何剪辑APP之前,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审判你的素材。
打开你的相册,像个冷酷无情的法官一样,把你拍的所有视频都看一遍。然后问自己几个要命的问题:* 这一段,真的有信息量吗?还是只是镜头在漫无目的地晃?* 这一段,情绪到位了吗?是开心、是难过,还是单纯的无聊?* 这一段,好看吗?手抖得像帕金森、画面糊得像打了马赛克,这种素材留着干嘛?过年吗?
果断删!不要犹豫。剪辑的第一步,是在你的相册里完成的。把那些可有可无、质量堪忧的片段全部干掉。这个过程,比你后面学任何特效都重要一百倍。记住,用一堆垃圾,是做不出满汉全席的。只有精品的食材,才能炒出一盘好菜。
选个顺手的“锅”:聊聊APP
市面上的手机剪辑软件多得跟牛毛一样,但说真的,你根本不需要认识那么多。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两个就足够打天下了。
一个是剪映。
它就像你家楼下的连锁快餐店。方便,快捷,什么都有。你想加个字幕?有无数种模板。你想配个乐?曲库里热门歌曲一抓一大把。你想搞个特效?一键就能套用。对纯新手来说,剪映绝对是入门首选,它几乎把所有复杂的操作都帮你打包好了,你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把东西拼起来就行。
但!是!它的问题也在这里。当所有人都用剪映的模板、热门BGM、推荐滤镜时,你剪出来的东西,就会变得毫无辨识度,一股浓浓的“抖音风”。你以为你创作了一个视频,其实你只是完成了一次“填空题”。所以我的建议是,用剪映,但永远不要被它的模板绑架。把它当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风格的来源。
另一个,是VN视频剪辑器。
如果说剪映是快餐店,那VN就是一家需要你亲自下厨的私房菜馆。它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一键模板,界面看起来也更“专业”一点。它的自由度高得吓人。你可以对视频的每一帧进行精细的调整,它的曲线变速功能,比剪映那个傻瓜式的“一键变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它的调色功能也更强大,让你能真正去“创造”一种色彩氛围,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一个滤-镜。
一开始用VN你可能会有点不习惯,感觉它没那么“聪明”。但相信我,当你真正想做出点个人风格,想让视频的节奏完全由你掌控时,VN会给你惊喜。从剪映入门,然后尽快转向VN去探索,这是我给所有想进阶的朋友的忠告。
动真格的了:剪辑的“四步走”
好了,素材筛选完了,工具也选好了。现在,咱们正式开工。别怕,跟着我的节奏来,你会发现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
第一步:搭骨架(粗剪)
把你在相册里“审判”后幸存下来的精华片段,全部导入到剪辑软件里。然后,不要管任何特效、音乐、字幕,什么都别管!
你就做一件事:把这些片段按照你脑子里故事的顺序,排列好。比如,拍一个周末出游的vlog,顺序可能是:起床 -> 准备出门 -> 坐上车 -> 到达目的地 -> 吃喝玩乐 -> 回家。
把这个“故事线”搭起来。然后,再对每一段视频进行“内部精简”。比如“准备出门”这段素材拍了30秒,但真正有看点的可能就是你穿上鞋、拿起包那3秒钟。那就把前后多余的都咔咔剪掉。这个过程,就叫粗剪。
粗剪完成,你的视频就已经有了最基本的叙事结构。它可能很粗糙,但它已经是一个“故事”了,而不是一盘散沙。
第二步:找灵魂(配乐)
永远不要,永远不要,永远不要在最后才去配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音乐不是背景,音乐是视频的灵魂,是情绪的发动机!
一个好的BGM,能让平淡的画面瞬间升华。一个糟糕的BGM,能毁掉你所有的努力。
粗剪完成后,你就要开始找感觉了。你希望这个视频是什么情绪?是欢快的?是治愈的?是燃爆的?还是有点小忧伤的?根据这个情绪,去找合适的BGM。别总是在抖音热门榜里找,太俗了。去网易云音乐、QQ音乐搜一些纯音乐歌单,比如“Vlog配乐”、“电影原声”,你会发现新大陆。
找到音乐后,把它导入。然后,最关键的一步来了——卡点。
听着音乐的节拍,鼓点,旋律的起伏,去调整你画面的切换。重鼓点落下的时候,正好切到一个震撼的镜头;旋律舒缓下来的时候,画面可以是一个长镜头慢慢推进。让你的画面跟着音乐跳舞,这就是剪辑中最重要的节奏感。当你学会了这一招,你的视频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
第三步:加血肉(音效、字幕、转场)
音乐是灵魂,那音效就是血肉,它让你的视频变得“可信”。
开门的声音、水滴的声音、风声、打字的键盘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能极大地增强视频的沉浸感。别人看你的视频,会觉得“哇,好真实”。去哪里找?很多剪辑APP自带一些,或者在网上搜“音效库”,有海量的资源。记住,好的音效是听不见的,因为它已经完全融入了环境里。
字幕,要求只有一个:清晰可读。别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艺术字,颜色也别搞得五颜六色,观众看着眼晕。简单的黑体、白底黑字,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转场,这是新手最容易玩脱的地方。各种翻转、缩放、飞入……恨不得每个镜头切换都加一个。求你了,别这样。最好的转场,就是没有转场。直接“切”,也就是上一个画面结束,下一个画面直接开始,这种硬切在99%的情况下都是最有力、最干净的。只有在场景发生巨大变化,或者需要特殊情绪过渡时,才考虑用一个简单的“叠化”(淡入淡出)。那些花哨的转场,忘了吧。
第四步:穿衣服(调色)
调色是最后一步,就像出门前穿什么衣服。
手机剪辑的调色,同样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别上来就套一个饱和度拉满的网红滤镜,那只会让你的画质变得很廉价。
你只需要做两件事:统一和强化。
统一,是指让你所有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拍的素材,看起来像是“一天”拍的。稍微调整一下曝光、对比度、色温,让所有片段的色调趋于一致,不要上一个片段冷得发青,下一个片段又黄得发腻。
强化,是根据你的视频情绪,稍微加强一下色彩倾向。比如,温馨治愈的视频,可以稍微加一点点暖色;酷炫、科技感的,可以稍微加一点点冷色。记住,是“一点点”,过犹不及。
做完这四步,一个完整、流畅、有情绪、有节奏的视频就诞生了。
说到底,如何用手机剪辑?这问题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审美和思维的问题。工具永远在变,但讲故事的逻辑、控制节奏的能力、营造情绪的手段,这些是共通的。
别再盲目地收藏教程了。现在就打开你的手机,随便找几段上周拍的废片,跟着我说的这四步,试一次。
你的第一个作品可能会很烂,没关系。第二个会好一点。剪到第一百个的时候,你再回头看,那些所谓的“大片感”,不过如此。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