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听那些教程说的天花乱坠,搞得像造火箭一样。视频剪辑王怎么剪辑?这事儿说穿了,就跟咱们小时候玩积木、拼图差不多,只不过积木变成了你拍的那些视频片段。你,就是那个总指挥。
我刚摸索这玩意儿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打开软件,满屏幕的按钮和时间线,感觉自己的脑子跟那堆没整理的素材一样,乱成一锅粥。但后来我发现一个秘密,一个能让你瞬间开窍的法门。

想知道吗?
那就是:先别管什么技巧,把所有视频素材,一股脑全拖进软件里去。
对,你没听错。别急着剪,别急着找什么“黄金分割点”。你就把它们全扔进去,然后把声音关掉,用鼠标拖着进度条,从头到尾,快速地“无声观影”一遍。这个过程,我管它叫“素材通感”。你不是在工作,你是在跟你的素材“聊天”。去感受它们的呼吸,它们的节奏。哪一段阳光特别好,哪一段人物的笑特别有感染力,哪一段风景看得让人想发呆。把这些感觉,刻在脑子里。
感觉有了,咱们再动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第一刀,也是最重要的一刀:砍!
剪辑,剪辑,核心就在一个“剪”字上。找到那个长得像刀片一样的分割工具,它就是你的青龙偃月刀。要狠,要准。一段视频里,主角开口前那半秒钟的犹豫,砍掉!结尾那个意犹未尽的拖沓,砍掉!画面抖得像帕金森的那几秒,毫不留情,砍掉!
记住,你不是在记录流水账,你是在提炼精华。视频剪辑的本质,就是通过舍弃,来强化重点。把那些平庸的、干扰的、无趣的部分统统砍掉,剩下的,自然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拼凑的艺术:不是连接,是创造节奏
好了,现在你手上有一堆被你“砍”出来的精华片段了。接下来就是拼图。但别傻乎乎地按时间顺序一个一个放。那样太无聊了!
你要做的是创造节奏。
想象一下你在讲一个故事。你想先声夺人吗?那就把最震撼、最漂亮的那个画面放在开头,哪怕它是在一天行程的最后拍的。这叫“开门见山”。
你想让观众的情绪坐上过山车吗?那就试试“快慢结合”。比如一段旅行Vlog,可以先是一个长镜头,画面缓缓移动,配上舒缓的音乐,让观众沉浸在宁静的风景里。然后,咔咔咔!连续几个快速切换的短镜头:脚步的特写、喝水的仰拍、地图上画圈的手指……节奏瞬间就提起来了,观众的心也跟着提起来了。这就是剪辑的魔力,你在操控时间,操控观众的情绪。
调味品的使用哲学:转场和特效
转场这东西,就像菜里的盐,放对了提鲜,放多了齁死人。视频剪辑王里肯定给你准备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转场特效,什么翻页、旋转、立方体……求你了,忘了它们吧。
对于新手,我只推荐两个:硬切和叠化。
硬切,就是上一个画面结束,下一个画面直接出现。干净、利落、有力,90%的情况下都是最佳选择。叠化,就是上一个画面慢慢消失,下一个画面慢慢出现,两者有一个短暂的重叠。它能让情绪的过渡更平滑、更温柔。
偶尔,为了好玩,你可以甩一个酷炫的缩放转场或者滑动转场,但一定别滥用。不然你的视频会看起来非常……嗯,非常“影楼风”。
至于特效,比如加个光晕,搞个旧电影滤镜。这属于锦上添花。前提是你的“锦”本身已经够好了。别指望一个特效能拯救一段拍得稀烂的素材。
赋予灵魂:音乐和声音是另一半生命
现在,我要说一个最最最关键的点,比画面还关键。那就是声音。
观众可以容忍画质模糊,但绝对不能容忍声音嘈杂刺耳。所以,视频剪辑王怎么剪辑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怎么处理声音。
先把人物说话的原声处理好,把风声、杂音降到最低。然后,去找背景音乐(BGM)。找音乐的时间,甚至应该超过你剪画面的时间。音乐不是背景,它是你视频的第二条叙事线,是情绪的发动机。一段平平无奇的走路画面,配上激昂的音乐,那就是“奔赴远方”;配上伤感的音乐,那就是“孤独的旅程”。
把音乐的节拍,跟你画面的剪辑点对上。音乐鼓点一响,画面正好切换。这种“踩点”的感觉,会让你的视频瞬间提升一个档次,看着就一个字:爽!
最后的化妆术:调色与字幕
一切都差不多了,最后一步,给你的视频“化个妆”。
就是调色。别被“调色”两个字吓到,你不需要成为专业的调色师。视频剪辑王通常都有很多现成的滤镜。你可以随便套一个,然后在此基础上微调。把对比度拉高一点,让画面更通透;把饱和度加一点,让色彩更鲜艳。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的视频更好看,更有风格。
字幕呢?原则就是:清晰、易读、风格统一。别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艺术字,选一个舒服的黑体或者宋体,从头用到尾。它就像一个安静的讲述者,默默地补充信息,而不是跳出来抢戏。
到这里,一个完整的视频就差不多诞生了。
说到底,视频剪辑王怎么剪辑这个问题,技术只占三成,你的想法和审美占七成。软件只是你的笔,而你要写什么样的文章,画什么样的画,全取决于你。所以,别再到处问“怎么剪”了,打开软件,把你那堆乱七八糟的素材拖进去,然后开始你的“砍”和“拼”。
去犯错,去尝试,去创造。你的第一个作品也许很烂,但它会是你成为大神的起点。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