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剪辑这活儿,有时候真的不是拼创意,是拼体力,拼的是谁能在堆积如山的素材里活下来。尤其碰到那种一拍就是俩小时的采访,或者一段长达半小时、毫无重点的空镜,你就感觉自己不是在剪片子,是在淘金,不,是在屎里淘金。整个时间线上,拖着那么一根又臭又长的素材条,来回拖动,找那么一两句能用的话,或者一个可用的几秒画面,眼都花了,鼠标手都快犯了,心态早崩了八百回了。
这时候,你要是还不知道pr如何制作子剪辑,那简直就是手握屠龙刀,却在用刀背砍柴。白瞎了!

子剪辑(Subclip)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你那块巨大的、未经处理的“生肉”素材,提前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精选肉块”。注意,它不是真的把你的原始文件给切了,原始文件还好端端地躺在那儿,它只是在PR这个软件里,给你生成了一个个指向原始素材特定片段的“快捷方式”或者说“书签”。每一个小块,你都可以单独命名,单独管理,清清爽爽,一目了然。
这简直就是剪辑师的救赎。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看看到底pr如何制作子剪辑。操作方法不止一种,我给你掰扯掰扯最常用也最地道的两种。
方法一:源监视器里的“正统”操作法
这是最经典,也是我个人最推荐的方法,因为它能让你在动刀之前,就对素材有个通盘的审视。
把素材请进源监视器 :在你的项目面板里,找到那个让你头疼的、长得不像话的素材文件。别犹豫,双击它。Duang一下,它就会出现在你左上角的源监视器窗口里。这里,就是你的“预处理”工作台。
标记你的“黄金片段” :开始播放,或者拖动播放头,仔细审片。当你听到一句金句,或者看到一个绝美画面,感觉“就是它了!”的时候,果断按下键盘上的
I
键(In Point),标记入点。然后继续播放,在这段内容的结尾,再狠狠按下O
键(Out Point),标记出点。好了,现在I
和O
之间夹住的,就是你想要的那一小段精华。生成子剪辑!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标记好入点和出点之后,你有两个选择:
- 鼠标流 :直接在源监视器的画面上右键单击,在弹出的菜单里找到那个闪闪发光的选项——“ 制作子剪辑 ”(Make Subclip)。
- 快捷键大神 :想显得专业?直接甩出快捷键
Ctrl + U
(Windows)或者Cmd + U
(Mac)。
无论你用哪种方式,都会弹出一个小窗口。这个窗口是灵魂所在!
命名!命名!命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弹出的窗口里,最重要的就是让你给这个新的 子剪辑 命名。求求你了,千万别用默认的“素材名 01”这种名字。未来的你,在面对几十上百个这种“01”、“02”的时候,绝对会穿越回来掐死现在这个懒惰的你。
怎么命名?清晰、具体。比如采访素材,你可以用“【人名】谈及【核心观点】”;如果是空镜,可以用“【场景】黄昏光线特写”。总之,让名字本身就成为信息,让你看一眼就知道这是个啥。
然后,点“确定”。你会发现,项目面板里,在你原始素材的旁边(或者你指定的文件夹里),多出了一个带着点小标记的新条目。恭喜你,你的第一个 子剪辑 诞生了!它就像一个独立的素材一样,你可以随时把它拖到时间线上用,而且它只包含你选中的那一段,干净利落。
方法二:“拖拽大法”,快准狠
有时候,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的就是一个“快”字。这个方法就非常适合。
操作和方法一的前两步一模一样:双击素材进源监视器,用 I
和 O
键选好范围。
不同的是第三步。你不需要右键,也不需要快捷键。直接把鼠标移动到源监视器的画面上,按住鼠标左键,像拖动一个文件那样,把这个画面直接拖拽到你的项目面板里。
松开鼠标的那一刻,一个以原始素材名命名的子剪辑就瞬间生成了。这个方法快是快,但缺点是它没给你命名的机会,你得手动再去项目面板里右键重命名。不过对于快速粗剪、整理思路的阶段来说,简直不要太爽。
一个足以改变你人生的“小勾勾”
在你通过方法一创建子剪辑时,那个弹出的命名窗口里,底下有个不起眼的小复选框,写着“限制修剪到子剪辑边界”(Restrict Trims to Subclip Boundaries)。
这个选项,新手百分之九十会忽略,但它能决定你的后期是天堂还是地狱。
如果勾选上 :你创建的这个 子剪-辑 被拖到时间线上后,它的长度就被“锁死”了。你没办法再往前后拖拽来延长它,哪怕原始素材前后还有内容。它就像被水泥封死了一样,边界感极强。
如果不勾选(默认状态) :这才是自由的感觉!你把 子剪-辑 拖到时间线上,它虽然显示的是你选定的片段,但你依然可以像处理普通素材一样,向左或向右拖动它的边缘,把前后被“裁掉”的内容给“拉”回来。这就给了你极大的调整余地,比如你需要多半秒的画面来做一个转场,或者多半秒的声音来做一个音频过渡。
所以,我的建议是:除非你有非常特殊且明确的理由,否则永远不要勾选那个该死的框!保持自由,保持弹性,这是剪辑师的生存法则。
子剪辑不只是个工具,它是一种工作流
讲到这里,pr如何制作子剪辑的技术细节已经说完了。但我想说的是,子剪辑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有条理的剪辑工作流。
在你真正开始把一堆素材扔进时间线胡乱拼接之前,先花点时间,把你所有的原始素材,尤其是那些长素材,全部过一遍,用子剪辑的方式,把里面所有可能用到的、有价值的片段,全都提取出来,分门别类地放进不同的素材箱(Bin)里,并且取好名字。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预处理”或者“素材整理”。它可能看起来很耗时,很枯燥。但相信我,这个阶段你多花一个小时,在后面的正式剪辑阶段,至少能为你节省五个小时。
当你面对的不再是几条长达数小时的“素材巨兽”,而是几十个命名清晰、内容精炼的“子弹”时,你的创作思路会变得无比清晰。你需要哪个观点,哪个画面,直接去对应的文件夹里找,拖进来就行。整个剪辑过程会变得行云流水,而不是在一片混乱中挣扎。
这,才是从一个“剪辑工匠”到一个“剪辑艺术家”的思维转变。从被素材支配,到真正地驾驭素材。而子剪辑,就是你手中最锋利的那把解剖刀。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