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电影剪辑解说,不就是看着画面说话嘛,图个热闹,把剧情捋顺了就完事。你要是真这么想,那我劝你,这碗饭,你端不稳。这活儿,不是光靠嘴皮子利索就行的。
我跟你说,好的电影剪辑解说,压根就不是在“说”画面,而是在“翻译”画面。你不是复读机,你是翻译官。翻译的是什么?是情绪,是节奏,是藏在每一帧切换背后的,剪辑师那点儿小心思,那些他想让观众感觉到、却又没明说的东西。你的声音,就是那座桥,连接着冰冷的镜头语言和观众温热的内心。

所以,别再一上来就,“我们看到,男主推开了门……”这种话,但凡有眼睛的观众都看得到,需要你废话吗?观众早就划走去看猫猫狗狗了。
你要说的,是门背后透出的那束光,是推门时那一声“吱呀”的音效被剪辑师刻意放大了零点几秒,是男主推门的手,在门把手上那个微不可查的停顿。你要告诉观众:“注意看,剪辑师在这里用了一个极短的停顿,他没让动作一气呵成。为什么?因为男主在犹豫,他怕的不是门里的东西,而是推开门后,自己就再也回不去了。”
看,这感觉一下就出来了。你没在描述,你在共情,在引导。你把观众从一个旁观者,一把拽进了角色的心里。
再聊聊节奏。这玩意儿要了命了。我见过太多解说,全程一个语速,平铺直叙,不管画面上是枪林弹雨还是柔情蜜意,他都像个没感情的新闻播报员。那片子算是白剪了。剪辑的灵魂就是节奏,你的解说,必须是它的舞伴。
一段蒙太奇,唰唰唰几个快速的闪回,你的语速就得跟上,短促、有力,像打点一样,把信息砸给观众;一个长镜头,从黄昏摇到黑夜,你的声音就得慢下来,沉下去,带着点儿叹息,给足情绪发酵的空间。你的声音,得跟画面的呼吸同频。人家剪辑师费了老大劲,用凌厉的跳切给你制造紧张感,你倒好,一句“然后他去了那里”,轻飘飘地就给带过去了,你说你气不气人?你的解说,本身就应该是二次剪辑,用声音的起承转合,去强化、甚至重塑画面的节奏感。
然后,咱们得聊点“干货”,那些听起来很装逼,但其实特别好用的词。什么跳切、J-cut、L-cut……别整得跟上课一样,没人爱听。你要说人话。
比如讲J-cut(声音先进,画面后进),你就别干巴巴地解释定义。你可以这么说:“你听,咱们先听到了电话铃声,过了两秒,才看到主角惊恐的脸。剪辑师这是在干嘛?他在用声音钓你的胃口,先用听觉让你紧张起来,再用视觉给你致命一击。高明不高明?” 这么一说,普通观众立马就懂了,还会觉得,嘿,跟着你真能看懂点门道。把专业术语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讲出它的“妙处”,这才是本事。
但最牛逼的解说,是懂得闭嘴的解说。
对,你没听错。说得好,不如沉默得好。电影里一段配乐推向高潮,主角一个眼神包含了千言万语,这时候你非要插进去一句“他此时内心非常复杂”,那不叫解说,那叫破坏。你得给观众留白,给他们自己感受和思考的空间。让音乐去说,让画面去说,让演员的表演去说。你的沉默,在那个瞬间,反而是最有力的语言。这是一种自信,你相信你之前铺垫的一切,观众已经get到了。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一旦建立,观众就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你。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
别信那些说脱稿就能滔滔不绝的大神,大部分人都是写稿的。但稿子是你的地基,不是你的牢笼。你得把稿子写得口语化,像跟朋友聊天一样。然后,对着画面,一遍一遍地去“说”,而不是“念”。去感受每一处停顿,每一个重音,每一口气息。你的声音也是一种乐器,别浪费了。
也别追求什么完美的播音腔。那玩意儿太标准,太“假”。有时候,一点点的不完美,比如一丝沙哑、一句激动到破音的感叹,反而更能拉近你和观众的距离。真实,永远比完美更有力量。
到最后你会发现,电影剪辑怎么解说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其实已经超越了“剪辑”本身。你是在通过解说剪辑,来解说电影的叙事、美学、情感内核。你的目标,不是让观众成为剪辑师,而是让他们在你的引导下,更深地爱上这部电影,更懂电影这门艺术。
你,就是那个拿着钥匙的人,带着一群好奇的观众,去打开一扇又一扇由光影构成的门。这事儿,酷不酷?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