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有人问我“怎么剪视频啊?”,我都有点哭笑不得。这问题太大了,大到像在问“怎么做饭好吃?”一样。但我又特别理解这种心情,因为当年我也是这么抓瞎过来的。看着别人视频里丝滑的转场、恰到好处的BGM,再看看自己手里那堆乱七八糟的素材,简直想把电脑砸了。所以,今天我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聊点实在的,那些真正能让你的片子脱胎换骨的剪辑视频方法。
很多人一上来就钻进软件的牛角尖,纠结于用PR还是FCPX,或者手机上用剪映够不够。听我一句劝,工具,真的,真的没那么重要。它就是你手里的锅和铲,能做出佛跳墙还是黑暗料理,关键看“厨子”的思路。剪辑的灵魂,永远是叙事和节奏。你得先想明白,你想让观众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是开心、是感动、还是紧张得手心冒汗?把这个想透了,你才算摸到了门槛。

咱们先聊聊素材。这玩意儿是地基,地基不牢,后面全是白搭。别以为剪辑就是后期力挽狂狂澜,那都是骗人的。一个好的剪辑视频方法,是从拍摄那一刻就开始了。你在拍的时候,脑子里就得有画面。我举个例子,你想拍一个从房间走到阳台的镜头,大部分人就是举着手机直接走过去。而有点想法的人会怎么拍?他可能会先拍一个开门的特写,再拍一只脚迈出去的特写,然后是主角望向窗外的背影,最后再切一个阳台外的远景。看到了吗?素材的丰富性,决定了你后期剪辑的自由度。多拍点空镜、特写、不同角度的景别,求你了,这些东西在剪辑的时候就是救命的稻草。我以前就老犯这个毛病,素材拍得巨单一,后期想加个情绪点都找不到一个能用的特写,只能干瞪眼。
素材有了,接下来就是重头戏——节奏感。这可能是新手和老手之间最大的鸿沟。什么是节奏?它不是玄学,它就是你视频的呼吸。有的地方急促,有的地方舒缓。你不能让观众从头到尾一个频率,那跟念经有什么区别?
想快速建立节奏感,有个绝招:跟着音乐剪。尤其是卡点。这不是说无脑地每个鼓点都切一下画面,那就成PPT了。你要去感受音乐的情绪,在主歌部分,可以用一些比较平缓的镜头,慢慢铺垫情绪;到了副歌,情绪高潮来了,音乐节奏也快了,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一些快速的、有冲击力的镜头切换。一个升格慢放,突然接一个快速的推进镜头,那种张力,一下子就出来了。这个剪辑视频方法百试不爽,能立刻让你的视频“专业”起来。
再进阶一点,就得聊聊J-cut和L-cut了。别被这英文名吓到,简单得要死。L-cut,就是上一个画面的声音,延续到了下一个画面里。比如,两个人对话,A说完话,画面已经切到B的反应了,但我们还能听到A的尾音。这有什么用?它能让镜头切换变得无比顺滑,观众感觉不到生硬的“切断感”。J-cut则相反,是下一个画面的声音提前进来了。比如,画面还在房间里,但我们已经听到了门外街道的嘈杂声,然后画面才切到街道。这一下就有了引导性,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这两个小技巧,简直是营造电影感的核武器,一旦用上,你的视频质感立马上升一个档次。
然后是声音,声音,声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大部分人只在乎画面好不好看,却忽略了声音才是那个悄悄钻进你大脑、控制你情绪的“魔鬼”。一个好的视频,声音至少占了50%的功劳。
你以为的声音,只是加个背景音乐(BGM)吗?太天真了。一个完整的声场,应该包括:人声、音乐、音效和环境音。人声清晰是基本要求,这个不多说。音乐,前面讲了,是情绪的发动机。我要强调的是音效(SFX)。你走路的脚步声、开门的吱呀声、喝水时的吞咽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才是让你的世界“真实”起来的关键。观众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听见了什么,但潜意识会告诉他:这个世界是真的。我每次剪辑,花在找音效上的时间,甚至比剪画面还多。一个转场,我可能会配一个“Whoosh”的破风声,一个文字出现,可能会配一个“Click”的打字声。就是这些细节,把整个视频的骨架给撑满了。
最后,聊点锦上添花的。比如调色。调色不是让你把画面调得五颜六色,跟打翻了调色盘似的。它的核心目的,是“统一”和“渲染”。统一,就是让你不同时间、不同设备拍出来的素材,看起来像是一回事,别一个镜头偏黄,下一个镜头又偏蓝。渲染,就是用色彩去讲故事。回忆的片段,可以调得暖黄一点,带点复古感;悬疑的场景,可以抽掉一些饱和度,加点冷冷的蓝色调。这就是用颜色在给观众做心理暗示。
还有字幕。拜托,别再用系统默认的黑体白字了。字幕也是设计的一部分。找一款符合你视频气质的字体,调整一下大小、位置,甚至可以加个简单的出现动画。这些小小的改动,体现的是你作为创作者的审美和态度。
说了这么多,其实所有剪辑视频方法的终点,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不要为了炫技而剪辑,不要为了转场而转场。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这个操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故事更流畅?还是为了让情绪更到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去做。如果只是觉得“这样很酷”,那就要警惕了。
剪辑是个手艺活,更是个脑力活。它需要你像个侦探一样,在成堆的素材里寻找线索;又需要你像个诗人一样,把这些线索编织成动人的篇章。多看,多拉片,去琢磨那些你喜欢的电影、短片,它们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那个镜头为什么那么接?那段音乐为什么那么催泪?看得多了,想得多了,你的手,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动了。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