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那个演示视频一出来,我所在的十几个剪辑群,瞬间炸锅。真的,跟天塌下来一样。各种转发,各种惊叹,然后就是一片哀嚎:“完蛋了,要失业了。”“现在转行还来得及吗?”“我的房贷怎么办?”
我默默地看着,没说话。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心里也咯噔一下。那画面质感,那镜头逻辑,确实吓人。但冷静下来想了几分钟,我就把手机扔一边,继续改我手上这条改了八遍的片子。
为啥?因为这股“狼来了”的风,在咱们这行,刮得还少吗?
想当年,刚入行的时候,前辈们说,会用AE做点光效,你就是大神。后来,各种模板插件满天飞,一键生成,你所谓的技术壁垒,“duang”一下,没了。再后来,短视频平台起来了,剪映(CapCut)横空出世,一个大妈都能用模板咔咔咔给你卡点,你所谓的专业,在流量面前,好像也一文不值。
每一次技术浪潮过来,都有人大喊“剪辑已死”。
可你看,这行死了吗?没有。只是,死掉的是那些只会按Ctrl+C、Ctrl+V的“剪辑工”。
所以,聊剪辑行业前景如何,你得先问问自己,你把自己定位成什么?是一个操作软件的工具人,还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创作者?
如果你是前者,那对不起,你的前景,不叫“黯淡”,叫“没有”。
真的,别不爱听。那些机械的、重复的、纯粹是体力活的剪辑工作——比如,把一个小时的会议录像,剪掉废话,拼成十分钟的精简版;比如,给几百条视频批量加个logo和字幕;再比如,按照一个固定模板,无限地替换素材……这些活儿,AI干得只会比你更快、更好、更便宜,而且它还不用交五险一金,不用睡觉,不会抱怨甲方。你怎么跟它斗?
Sora这类文生视频的AIGC工具,冲击的就是这块。它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素材问题,是最低效的素材生产环节。以后甲方可能都不需要找人去拍空镜、去买版权素材了,他打几个字,AI直接生成一段符合要求的视频。这对那些靠信息差、靠卖素材、靠做低端执行为生的公司和个人,绝对是降维打击。
但是,但是!事情的关键就在这个“但是”后面。
剪辑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剪切”和“粘贴”这两个动作。
剪辑的灵魂,是叙事,是节奏,是情绪。
给你一堆顶级的食材,你能炒出一盘国宴级别的菜吗?不一定。你可能都不知道先放油还是先放菜。AI现在就是那个能给你提供顶级食材的厨子,但它不知道这桌客人是谁,他们什么口味,今天是什么场合,这道菜要达成什么效果。
而这些,才是高级剪辑师的价值所在。
我举个例子。一条产品宣传片。客户给你的素材,有产品特写,有工厂流水线,有用户访谈,有CEO讲话。
一个“剪辑工”会怎么做?哦,按照脚本,把镜头排排坐,配上激昂的音乐,加上酷炫的转场,完事。交差。
但一个真正的创作者会怎么想?他会琢磨:
- “人”在哪里? 那个用户访谈里,眼神里闪着光的一瞬间,是不是比CEO念稿子更能打动人?我要不要把它放在开头?
- 节奏怎么控? 是不是应该在流水线快速的镜头后,突然切一个安静的产品特写,形成一种动静对比的张力?
- 情绪如何引导? 音乐的选择,是选那种烂大街的“epic”罐头音乐,还是找一首更细腻、更贴合品牌调性的纯音乐?在哪个节点让音乐推向高潮?
- 什么是“网感”? 现在观众的注意力只有三秒,我的黄金三秒要放什么钩子?是悬念?是痛点?还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画面?
你看,这些思考,是关于审美、心理学、市场的综合判断。AI能替你做吗?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它能生成一个看起来“正确”的组合,但它无法创造出那个“神来之笔”的“感觉”。
那种感觉,是你在剪辑台前,反复拖动时间线,一帧一帧地找那个最精准的切点,是你在上百G的素材里,大海捞针一样找到那个最动人的微表情。这种对“人”的深刻理解和共情,才是我们人类创作者最后,也是最坚固的堡垒。
所以,未来的剪辑行业,会严重分化。
- 底层是“AI操作员” :他们熟练使用各种AI工具,快速、批量地生产标准化、模板化的视频内容。他们的收入,会无限趋近于一个普通白领,甚至更低。因为这个生态位,竞争太激烈了。
- 顶层是“视觉叙事导演” :他们不再纠结于具体的软件操作。软件和AI,都只是他们的笔。他们真正的能力,是创意、是策划、是审美、是讲故事的能力。他们会和AI协同工作,让AI干掉80%的脏活累活,自己则专注于那20%最核心的创意部分。他们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因为他们是稀缺的。
那么,对于我们这些还在这条船上的人,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就三个词:破圈、思考、拥抱。
破圈,就是不要再把自己焊死在剪辑这个工种上。你要往上游走,去了解策划、文案、拍摄;你要往下游走,去了解运营、投放、数据。你剪的片子,为什么这个火了,那个沉了?是节奏问题,还是文案没写好?是选题不行,还是投放渠道不对?当你能从一个全局的视角去看待你的作品时,你的剪辑就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而成了整个链条上的一环。你的价值,自然就提升了。
思考,就是永远不要停止用脑子。甲方提个需求“我想要高级感”,别直接就去套“高级感”模板。多问一句:您理解的“高级感”是什么?是苹果那种极简留白,还是爱马仕那种手工艺质感?是想体现科技领先,还是品牌历史悠久?把抽象的感觉,翻译成具体的视听语言,这才是专业。这种沟通和转化的能力,AI给不了你。
拥抱,就是别怕AI,去用它,去玩它。把它当成你最强的助手。用AI帮你写字幕,用AI帮你找参考,用AI帮你一键调色,用AI帮你生成B-roll。把省下来的时间,去拉片,去学习,去思考,去做更有创造性的事。当别人还在恐惧AI的时候,你已经成了最会用AI的那批剪辑师,你怕什么?
剪辑行业的前景,在我看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清晰过。它正在粗暴地淘汰掉那些不动脑子的“工具人”,同时,也给了那些真正有思想、有审美的创作者前所未有的赋能。
这不再是一个比谁更“肝”、谁更能熬夜的时代了。
这是一个比谁的审美更高、谁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谁的头脑更性感的时代。
所以,别再焦虑了。焦虑没用。
放下手机,关掉那些贩卖焦虑的文章和视频。
去拉一部你最喜欢的电影,一帧一帧地看,去想,导演和剪辑师为什么要在这里切?为什么这个镜头长一秒,那个镜头短半秒?
去生活,去体验,去感受真实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因为所有动人的故事,最终都源于对“人”的理解。
工具会过时,软件会迭代,但那份讲好一个故事的渴望,和创造美的能力,永远是这个行业里,最硬的通货。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