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该死的时间线,又空了。
你是不是也这样?对着Final Cut Pro或者Premiere那个灰色的、冷冰冰的界面,感觉自己像个等着食材下锅却发现冰箱空空如也的厨子。脑子里有故事,有节奏,有情绪,但就是没有那块能下刀的“肉”。我们管这块肉叫——剪辑的素材。

说真的,剪辑这活儿,技术只占三成,剩下的七成,全是跟素材的爱恨情仇。你以为你在剪片子,其实大多数时候,你只是在跟一堆冰冷的、毫无关联的数字尸体搏斗,试图从它们僵硬的四肢里,榨出那么一丁点儿生命的火花。
所以,聊聊剪辑的素材吧。但别指望我给你列一堆网站链接然后说“拿走不谢”。那太没劲了。我想聊点更深的东西,聊聊素材的“灵魂”。
一、素材不是下载来的,是“淘洗”出来的
我们先从最现实的说起:付费素材库。是的,Artgrid,Storyblocks,Motion Array……这些名字你可能比我还熟。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标准化的素材超级市场。什么都有,高清,4K,各种角度,各种场景。方便,快捷,但也……毫无惊喜。
我把这些素材叫做“罐头素材”。它们安全、卫生、保质期长,但你尝一口就知道,那股子工业流水线的味道,挥之不去。一个白人精英男士在玻璃幕墙的会议室里指点江山,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年轻团队围着笔记本电脑开怀大笑,一个金发美女迎着夕阳在麦田里奔跑……看吐了,真的。
用这些素材不是不行,但你得会“淘洗”。别在搜索框里输入“成功人士”“团队合作”这种大路货词汇。试试更具体的,更情绪化的词。比如,你想要一个表现“孤独”的镜头,别搜“孤独”,试试搜“雨夜 窗户 水滴”、“空旷 停车场 路灯”。把一个抽象的情绪,拆解成具体的、可被拍摄的意象。你搜的不是画面,你搜的是画面的“潜台词”。
更狠一点的办法,是反向操作。去那些素材库的冷宫里逛。那些没人用的,构图奇怪的,甚至有点技术瑕疵的素材,反而藏着宝。因为它们没有被过度使用,没有被打上“标准答案”的烙印。它们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虽然有点糙,但有你下刀的空间。
二、你的硬盘里,应该有一个“素材动物园”
真正的剪辑师,从不只依赖“买”素材。他们更像一个猎人,或者一个饲养员。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一个我称之为“素材动物园”的地方。
这个动物园里有什么?
首先,是你自己拍的B-roll。别跟我说你没有专业相机。现在谁的手机不能拍4K?出门等公交的时候,拍拍流动的车河光轨;下雨天,拍拍打在窗户上的雨滴汇成小溪;咖啡馆里,拍拍那勺子搅动咖啡时泛起的漩涡。这些东西,乍一看,屁用没有。但当你剪辑时,需要一个情绪的转场,需要一个节奏的呼吸口时,它们就是神来之笔。
这些碎片化的、充满生活肌理的剪辑的素材,是你个人风格的签名。它们是你眼睛里看到的世界的样子。你得像仓鼠囤粮一样,日常就有意识地去“豢养”它们。别嫌麻烦。今天你随手拍下的一片落叶,明天可能就是你某条片子里,渲染“逝去”情绪的点睛之笔。
其次,是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的宝藏。你知道Internet Archive(互联网档案馆)这个网站吗?那是个真正的宝库。里面有无数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旧电影、老广告、纪录片、家庭录像。那些带着胶片颗粒感和时代印记的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故事。你想想,在一个讲述现代科技焦虑的片子里,突然切入一段上世纪50年代家庭主妇使用“未来”电器的黑白广告,那种时空错位的荒诞感和讽刺意味,是任何付费素材都给不了你的。
去挖掘这些剪辑的素材,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寻宝。过程很慢,很需要耐心,但一旦找到那个让你心头一颤的画面,那种满足感,无与伦比。
三、声音!声音!声音!别再让你的片子当哑巴了
聊了半天画面,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剪辑的素材里最致命的一环——声音。
一个片子,画面烂一点,靠声音还能往回救。但如果声音烂,画面再牛逼也白搭。这里的“声音”,不只是指背景音乐(BGM)。BGM那玩意儿,太简单粗暴了。我说的是声音设计(Sound Design)。
你的素材库里,必须有大量的环境音(Ambience)和音效(SFX)。
城市街道的嘈杂声、夏夜的虫鸣声、老旧风扇的嗡嗡声、键盘的敲击声、布料摩擦的窸窣声……这些声音,是构建一个场景真实感的砖瓦。你剪一个办公室的场景,画面里没人说话,但你只要铺上一层若有若无的键盘声、空调出风声、远处打印机的运作声,这个空间的“活”的感觉,立刻就出来了。
去Freesound这样的网站,或者自己拿个录音笔去录。闭上眼睛,听听你周围的世界。声音里藏着比画面更丰富的情绪和信息。有时候,一个画面表现不出来的紧张感,一段越来越急促的心跳音效就能做到。一个画面无法言说的悲伤,一段空旷的风声就能渲染得淋漓尽致。
别再让你片子里的角色活在真空里了。给他们的世界,填满声音的细节吧。这比你加任何花里胡哨的转场特效都高级一百倍。
四、终极素材,是你自己
聊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好的剪辑的素材,其实不是任何具体的视频或者音频文件。
是你对生活的观察,是你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你独特的叙事角度。
为什么同样一段素材,高手能剪出花来,而你剪出来就平平无奇?因为高手在剪辑时,他注入了自己的“东西”。他看到一段下雨的素材,联想到的是自己某个失落的午后,于是他会把节奏放慢,配上一段低沉的大提琴。你看到下雨,可能只想表现“天气不好”。
这就是差距。
所以,别再把寻找剪辑的素材仅仅当成一个技术性的下载工作了。把它看成一个自我发现和表达的过程。
多看电影,但别只看剧情,去拉片,看它的镜头语言,看它的剪辑节奏,看它的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多听音乐,感受不同旋律和节奏带来的情绪波动。多读点书,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它们能极大地丰富你的内心世界和联想能力。
你这个人,你的审美,你的经历,你的世界观,才是最核心、最无可替代的剪辑的素材。技术和工具,永远只是延伸你思想的触手。
现在,再回头看看你那条空空的时间线。别焦虑。
先关掉软件,去楼下走走,去看看真实世界的光影、听听真实世界的声音。或者,打开你的手机相册,翻翻那些被你遗忘在角落里的随手记录。
你的第一个剪辑的素材,可能就在那里,等着被你重新发现。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