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每个刚摸Premiere的人,十个里有九个,都被这事儿折磨得死去活活:辛辛苦苦剪了条片子,可能就五分钟,哼哧哼哧点下“导出”,电脑风扇转得跟要起飞似的,等了半个钟头,结果一看文件属性——好家伙,十几二十个G!人都麻了。
这玩意儿你传给客户?客户的邮箱直接原地爆炸。你上传到B站、抖音?那上传进度条能让你怀疑人生,等到地老天荒不说,平台再给你来个“二压”,画质直接给你干成马赛克。

凭什么?到底凭什么?我明明拍的是高清素材,剪辑过程行云流水,怎么到了导出这一步就拉了胯?
别急着砸电脑,也别骂Adobe是渣男,这口锅,大概率得你自己背。因为你很可能就用了PR那个默认的、蠢得要命的导出预设。今天,我就把压箱底的经验掏出来,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讲讲,怎么治好pr剪辑出来的视频太大这个老顽疾。
按下 Ctrl+M
(Mac是 Cmd+M
),调出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导出设置面板。深呼吸,这里面的门道,就是咱们今天的主战场。
第一战:格式选不对,一切都白费
面板右边第一项,“格式”。点开那个下拉菜单,一堆天书般的选项,什么AVI、QuickTime、DPX……别晕,想都别想,直接给我找到H.264。
记住这个名字,H.264。它就是当今互联网视频的“通用货币”,是视频界的“普通话”。它的核心优势就一个:极高的压缩比。能在保证画质还不错的情况下,把文件体积压到最小。你想上传到任何主流视频平台,选它,准没错。
有人可能会说,还有H.265(HEVC)呢,不是更牛吗?是,H.265是未来,压缩率更高。但问题是,它现在的兼容性还差点意思,有些老设备、老平台认不出它。所以,除非你有特殊需求,或者甲方明确指定,否则,老老实实选H.264,这是最稳妥、最高效的选择。
第二战(核心战役):搞定“码率”,你就赢了80%
往下看,找到“视频”这个大选项卡,点开,里面藏着一个叫“比特率设置”的东西。这玩意儿,就是导致你pr剪辑出来的视频太大的终极元凶。
什么是比特率(码率)?别去记那些复杂的定义。你就把它想象成给视频画面“上色”用的颜料。
- 码率越高 ,用的“颜料”就越多,画面细节就越丰富、越清晰,但同时,视频这个“画板”也就越重( 文件体积越大 )。
- 码率越低 ,用的“颜料”就越少,省是省了,但画面可能就灰蒙蒙、模糊不清,甚至出现色块和马赛克( 文件体积变小 )。
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在“画质足够好”和“文件足够小”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
PR默认的那个“匹配源 – 高比特率”预设,它给的码率通常高得离谱,完全是杀鸡用牛刀。咱们得自己动手。
在“比特率编码”这里,你有三个选项:CBR、VBR 1次、VBR 2次。
- CBR(恒定比特率) :一根筋,从头到尾用同一个码率。简单的画面它浪费,复杂的画面它又不够用。直接pass掉,别用。
- VBR(可变比特率) :这才是聪明的选择。它会分析你的视频,在画面简单的地方(比如纯色背景、静止镜头)用低码率,在画面复杂的地方(比如快速运动、特效炸裂)用高码率。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VBR,2次,就是VBR的究极进化版。它会先扫一遍你的视频,分析哪里复杂哪里简单,心里有个谱,然后再正式开始导出。虽然会多花一点时间,但它对文件大小的控制和画质的优化,绝对值得你多等那几分钟。我强烈建议,只要时间允许,无脑选VBR, 2 pass。
选了VBR之后,下面出现了两个滑块:“目标比特率”和“最大比特率”。
- 目标比特率 (Mbps) :这是你整个视频的平均码率,也是 决定文件大小最关键的参数 。
- 最大比特率 (Mbps) :这是VBR在遇到极其复杂的画面时,允许飙到的最高码率,用来救急的。
那么,这个“目标比特率”到底该设置成多少?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我的经验之谈,可以直接抄作业:
- 如果你是做1080p (1920×1080) 的视频 ,主要发在B站、微博、公众号这种平台:
- 目标比特率 设置在 8-12 Mbps 之间,完全够用,画质和体积非常均衡。你给个10,就相当不错了。
- 最大比特率 可以设置成目标的两倍左右,比如目标是10,最大就给个20。
- 如果你是做4K (3840×2160) 的视频 :
- 目标比特率 往 25-40 Mbps 这个区间去靠。给个30,基本上传B站4K区是绰绰有余了。
- 最大比特率 同样可以给到50-60。
别再傻乎乎地让PR给你默认一个四五十甚至上百的码率了,那纯属性能过剩,体积暴增。按照这个推荐值去设置,你会发现,导出的文件大小,瞬间就下来了,而且画质,肉眼几乎看不出任何劣化。
第三战:分辨率和帧率,别做无用功
在“基本视频设置”里,还有两个帮凶:分辨率和帧率。
原则就一个:匹配你的序列,或者匹配你的最终发布平台要求。
你明明在1080p的序列里剪辑,导出时非要选个4K分辨率,这不叫提升画质,这叫“插值放大”,是凭空把像素点撑大,画质不会变好,文件体积却会成倍增加,纯纯的无用功。
帧率也是一个道理。你的素材是25帧,序列是25帧,你就导出25帧。非要导出个60帧,多出来的那些帧是PR算法给你“脑补”出来的,会让画面变得很奇怪,还徒增文件大小。
所以,检查一下这里的“宽度”、“高度”、“帧率”,确保它们和你想要的结果是一致的。如果右边的“匹配源”是勾选的,通常问题不大,但自己多看一眼,总没坏处。
秘密武器:Adobe Media Encoder
当你设置好这一切,准备点击蓝色的“导出”按钮时,先等等。你旁边是不是还有一个“队列”按钮?
点了“导出”,PR就会被占用,你就只能干瞪眼看着。但如果你点“队列”,奇迹就发生了。
它会自动启动一个叫Adobe Media Encoder (ME)的软件,这是PR的亲兄弟,一个专门负责渲染导出的“劳工”。你的导出任务会进入ME的队列里,然后ME在后台默默干活,而你的PR,解放了!你可以继续剪下一条片子,或者干点别的。
这对于需要批量导出视频,或者不想浪费渲染时间的人来说,简直是神器。学会用ME,你的工作效率能提升一个档次。
现在,你再回头看看这个导出面板。是不是感觉一切都尽在掌握了?不再是面对一堆看不懂的参数而手足无措。H.264格式打底,VBR 2次精准控制,给一个合理的目标比特率,再检查一下分辨率和帧率。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那个曾经让你头疼的pr剪辑出来的视频太大的问题,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被解决了。从几十个G,变成一两个G,甚至几百MB,都是常规操作。
去试试吧,点下那个“队列”或者“导出”按钮,看着那个合理的文件预估大小,再看看最后清爽的成品文件。那种从源头解决问题的掌控感,比什么都爽。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