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起这个PR在影片剪辑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我这心里就跟打开了一个百宝箱似的,五味杂陈,啥都有。Pr,全称Adobe Premiere Pro,这玩意儿,对于我这种成天跟视频素材打交道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右手,没它根本没法儿干活。但它又不像 Word、Excel 那么规规矩矩,Pr更像个调皮的孩子,你有时候爱死它,有时候又恨不得砸电脑。不过啊,真要论起在影片剪辑这码子事儿上的能耐,Pr还真是没得说,手段多着呢,技巧也深藏不露,得自己一点点摸索,一点点“打磨”。
刚开始接触这玩意儿那会儿,真是两眼一抹黑。一堆窗口、按钮、时间线,看得人脑壳疼。素材导进去,乱七八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那时候剪个小片子,感觉比写论文还费劲。但慢慢的,摸索得多了,跟它“打交道”久了,才发现这货的门道儿深着呢。它不仅仅是个把素材拼起来的工具,它能帮你把脑子里那些零零散散的画面、声音,变成一个有血有肉、能让别人看到、听到、甚至“感受”到的故事。

首先,基础中的基础——素材的导入与管理。别觉得这事儿简单,多少人栽在这上面!刚入门那会儿,我就习惯性地把所有素材一股脑儿扔进项目文件里,也不分个类,也不建个文件夹。结果呢?找个镜头得翻半天,时间线上的素材名儿乱七八糟,看一眼就心烦。后来才学乖了,素材进来之前,先在硬盘上分好类:视频、音频、图片、音乐,分门别类放整齐。到了Pr里,也建好相应的素材箱(Bins),甚至更细致,按场景、按人物、按时间段再分。这步看起来费点事儿,但信我,磨刀不误砍柴工,等你项目大了、素材多了,你会感谢当初那个“勤快”的自己。而且,导入素材也有讲究,是直接导入还是通过Media Browser?通常Media Browser更稳妥,特别是处理那些格式“刁钻”的素材时。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都是泪。
接着,重头戏来了——时间线上的剪辑。这是Pr的心脏啊!拿到素材,得有个思路,在时间线上把故事“画”出来。初剪,我通常就是“一把抓”,把觉得可能用得上的素材都往时间线上怼,按大致的顺序排列。这个阶段,不用太精细,主要是把故事的骨架搭起来。这时候,入点(In)和出点(Out)的选择就贼重要了。按下 I
和 O
,选定要用的片段,然后拖到时间线上,快得很。别小看这简单的操作,熟练了,手指头都能飞起来。
骨架搭好,开始精剪。这就是个雕琢的过程了。时间线上的工具可太多了,剃刀工具(Razor Tool)切开片段,选择工具(Selection Tool)移动调整,波纹编辑工具(Ripple Edit Tool)和滚动编辑工具(Rolling Edit Tool)那真是时间线上的“魔法棒”,特别是波纹编辑,删除一个片段后,后面的片段会自动往前“补”上来,省去了手动移动的麻烦。一开始用不习惯,总出错,后来发现,理解了它俩的逻辑,剪辑效率简直飞升。还有那个滑块工具(Slip Tool)和滑动工具(Slide Tool),这俩高级货,用来微调镜头内容和位置,简直是细节控的福音。练好了这些基础工具的操作,你会发现,剪辑不再是简单的拼贴,更像是在时间线上跳舞,跟着你的节奏走。
光有画面还不够,声音也是影片的灵魂。Pr在音频处理方面,虽然不能跟专业的音频软件比,但基础的调整和混音完全够用。音频轨道的增减、音量调整、淡入淡出那是家常便饭。别忘了Essential Sound面板,里面预设了一些音频类型(对话、音乐、音效等),勾选对应的类型,它能帮你做一些基础的降噪、清晰度提升、响度匹配,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当然,更高级的均衡器、压缩器效果Pr里也有,能让你的音频听起来更专业、更有层次。别光顾着画面酷炫,背景音乐的大小、环境音的加入、对话的清晰度,这些细节做好了,观众的沉浸感完全不一样。我剪片子的时候,画面和声音是同时考虑的,有时候一个安静的镜头配上特定的环境音,比啥都震撼。
让画面“说话”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调色。Pr的Lumetri Color面板,我得给它点赞。从基础的白平衡、曝光、对比度调整,到曲线、色轮进行精细调色,再到Creative里的各种LUT预设,应有尽有。调色这玩意儿,太主观了,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但它能极大地改变影片的氛围和情绪。暖色调可能让你感觉温馨浪漫,冷色调可能显得压抑或科技感十足。通过调整高光、阴影、中间调的颜色,能让画面更有质感、更有风格。我常常会先用基础矫正把画面调整到“正常”状态,然后再根据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创作性调色。比如剪一个户外探险的片子,可能会往冷绿或暖黄调,突出荒野的感觉;剪个温馨家庭Vlog,就往暖色调上靠。
转场和效果?Pr内置了不少,但我个人的经验是,大部分时候,硬切(Cut)就是最好的转场。自然、不打断叙事流。那些花里胡哨的转场,能不用就不用,用也得用得恰到好处,为叙事服务,而不是为了炫技。当然,溶解、交叉溶解这类基础转场,在特定场合还是很管用的,比如回忆、时间流逝的过渡。视频效果(Video Effects)也是一把双刃剑。常用的比如调整大小、位置的运动(Motion)属性,改变透明度的不透明度(Opacity),这些是基础操作。其他比如高斯模糊、降噪、变形稳定器(Warp Stabilizer,这个真是手持拍摄的救星,虽然有时候会“抽风”),这些效果用好了,能提升画面质量。但同样,别瞎用、滥用。一个画面是不是需要特效,得想清楚。
字幕和图形也是影片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Pr内置的字幕工具现在越来越方便了,特别是自动生成字幕功能,虽然有时候需要手动校对,但比起从头打字,省了老鼻子劲儿了。基本图形(Essential Graphics)面板里有各种动态图形模板,稍微改改文字、颜色,就能做出挺不错的片头、片尾、下方条字幕,对于像我这样不怎么会做AE的人来说,真是太友好了。
效率啊,这是每个剪辑师都绕不开的话题。电脑配置跟不上,剪着剪着就卡死,素材多的项目打开慢如蜗牛,简直是噩梦。Pr有一些提升效率的办法。代理编辑(Proxy Editing)就是一个,特别是处理高分辨率素材时,生成代理文件后,剪辑流畅度能大大提升。渲染入出点(Render In to Out)可以先把时间线上某个区域预渲染一下,保证播放流畅。还有各种快捷键,熟练掌握它们,你的剪辑速度能翻倍,真的。我以前懒,总用鼠标点来点去,后来逼自己记快捷键,现在发现,右手鼠标,左手键盘,配合起来效率高太多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Pr只是一个工具,剪辑的灵魂在于人。你怎么理解故事,你想表达什么,你的剪辑节奏是什么样的,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影片好坏的关键。Pr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它不会帮你思考,不会帮你讲故事。你需要有自己的审美,有对节奏的把握,有通过画面和声音传递情感的能力。有时候一个镜头长一点,是为了让观众感受那种等待或压抑;有时候剪得飞快,是为了营造紧张或活泼的气氛。这些都得靠你自己去感受、去实践、去犯错、去摸索。
所以啊,PR在影片剪辑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不是一套死板的公式。它更像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你需要学会它的语法、词汇,然后用它去说你想说的故事。上手Pr不难,但要用好它,剪出有自己风格、能打动人的片子,那需要时间、需要练习、需要思考,更需要那份对影像的热爱。我还在路上呢,边学边剪,边剪边悟。Pr这个“魔法盒”,总是能时不时给我一些惊喜,让我觉得自己离那个“讲故事”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8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