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拍视频多不容易啊,构图、运镜、灯光、收音,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辛辛苦苦在剪辑软件里头一帧一帧地抠,调色、加字幕、弄转场,感觉一切都完美了。结果,导出成品一看——嚯!旁边两道大黑杠,或者上下两条宽宽的黑边,瞬间心就凉了半截。尤其是拿手机看,或者打算发到抖音、快手、Reels这种手机优先的平台,那些黑边就跟屏幕上的牛皮藓似的,看着就难受。咱们今天要唠的,就是怎么跟这些黑边彻底说拜拜,让你的视频真正地铺满全屏,给观众一个沉浸式的体验。
这事儿为啥会发生呢?说白了,根源在于画面比例不匹配。你拍视频的时候,可能用的是相机或者传统的手机横屏模式,出来的分辨率和画面比例通常是16:9,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宽屏。但你最后想发布的地方,比如抖音,或者手机全屏看YouTube视频,它的画面比例很多时候是9:16,也就是竖屏。16:9和9:16,你瞧瞧,这形状就不一样。把一个长方形硬塞进一个窄长方形里,总会有多余的空间或者不够用的地方,那些空出来的地方,默认可不就是黑边嘛。还有一些老视频可能还是4:3的,想在16:9屏幕上铺满,上下就得留黑边;想在9:16上铺满,那黑边就更宽了。所以,理解画面比例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那怎么解决呢?方法其实就那么几种,但每种都有它的优缺点,得看你的具体情况和取舍。
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莫过于“缩放”。嗯,就是把你的视频画面,直接往大了拉,拉到它把整个屏幕(或者说你的“序列”/“项目”区域)都给盖住为止。剪辑软件里,这通常就在“变换”或者“缩放”选项里,动动那个百分比的滑杆就行。比如你一个16:9的视频想铺满9:16的竖屏,你就得把它放大差不多180%。画面是铺满了,黑边是没了。但问题来了,你放大了将近一倍,画面上下两边是不是就超出竖屏区域看不见了?对,内容丢失!如果你的主体人物或者重要的视觉元素刚好在画面边缘,那它们就可能被“砍”掉了,不是砍头就是砍脚,或者精彩的背景没了。而且,如果你的源视频分辨率本来就不高,这一放大,像素点也跟着被拉大,画面会变得模糊,甚至出现马赛克,观感直线下降。所以,“缩放”虽然简单,但很多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画面内容的损失和清晰度的下降。
跟“缩放”差不多的还有“裁剪”。不是说画面外的黑边是空的吗?那我直接把源视频的边缘给裁剪掉一部分,让剩下的部分缩放后刚好能铺满目标屏幕不就行了?比如16:9到9:16,你把16:9的左右两边各裁剪掉一块,让中间剩下的部分变成9:16的比例,然后再缩放到铺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能比直接缩放导致的内容丢失要少一点,因为你可以选择裁剪哪一部分边缘。但本质一样,还是内容丢失,而且如果裁剪得太多,画面就显得太近,没有空间感。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铺满,又能相对完整地保留原始画面核心内容,并且不损失清晰度呢?有,这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填充”技巧。
“填充”的意思是,不在视频画面本身上动刀(不裁剪,不大幅缩放导致丢失内容),而是在那些因为画面比例不匹配而留下的空隙(也就是黑边出现的地方)里,填点东西进去。填什么呢?最简单的可以填一个纯色背景,比如黑色(虽然感觉跟黑边没啥区别)、白色、或者画面主色调相近的颜色。这种纯色填充的好处是干净、简单,文字或者其他元素放在上面也比较清晰。
更进一步,也是更常见的,尤其是在竖屏内容创作里,大家喜欢用视频画面本身来做填充背景。具体操作大概是这样:在剪辑软件的时间线上,把你的原始视频放在中间的轨道(比如视频轨道2),它是你的主画面。然后复制一份这个视频,把它放在下面的轨道(比如视频轨道1)。接着,把下面轨道(轨道1)的那个复制出来的视频,放大到完全铺满全屏。注意,因为这个是在底层当背景的,放大失真一点点问题不大。关键一步是,给这个底层的视频画面加一个“模糊”效果(比如高斯模糊),让它变得朦朦胧胧的。最后,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原始画面(轨道2)完好无损地呈现在中间,而它周围的空隙,则被同一个画面的放大模糊版给填充了。
这种背景虚化填充法,为啥这么受欢迎?首先,它解决了黑边问题,画面是铺满了。其次,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画面的核心内容和分辨率(中间的主画面没有被大幅放大)。再次,用画面本身放大模糊做背景,比纯色背景看起来更自然、更有设计感,跟主画面在色彩和内容上也能呼应起来,不会显得突兀。像很多电影预告片剪成抖音版、或者一些精彩的横屏片段转竖屏分享,都会用这个办法。它甚至可以在视觉上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中间的主画面上。
当然,填充的方式还有很多变种,比如可以填充特定的图片、渐变色,或者用蒙版来做更复杂的填充效果,甚至在填充区域加上文字信息或者Logo。这些都属于填充的范畴,目的都是为了让画面不再有光秃秃的黑边,实现铺满全屏的效果。
具体到不同的剪辑软件,实现这些操作的按钮和菜单位置可能不一样,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你需要先设置你的“序列”或者“项目”的分辨率和画面比例,让它符合你最终想要的输出规格(比如竖屏的1080×1920)。然后把你的源视频素材导入进来。你会发现,如果源视频和序列的画面比例不符,就会自动出现黑边。这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上面说的缩放、裁剪或者填充的方法来处理了。大多数软件都会有“变换”(Transform)工具来调整画面的“位置”(Position)和“缩放”(Scale)。高级一点的软件会有专门的裁剪(Crop)工具或者更灵活的蒙版(Mask)功能。填充背景,特别是背景虚化那种,往往需要用到多个视频轨道和效果(Effects)里的“模糊”(Blur)。有些软件甚至提供了一些快捷选项,比如一键生成模糊背景,或者智能填充。
这里我想多说两句我个人的感受。刚开始剪视频那会儿,我跟很多新手一样,对黑边深恶痛绝,总觉得留着黑边就是不专业,就是low。于是就一股脑儿地用缩放或者裁剪去铺满。结果呢?有时候拍得挺好的镜头,一裁剪主体就偏了,或者一放大画面就糊得没法看。白白浪费了前面的功夫。后来慢慢摸索、看别人的作品,才发现原来填充特别是背景虚化这么好用。虽然操作上比直接缩放要多几个步骤,但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画面既铺满了,核心内容也保住了。现在,遇到画面比例不符需要铺满的情况,我的第一反应基本就是考虑填充了。
当然,也不是说缩放和裁剪就一无是处。比如你拍了一个远景,画面主体很小,或者画面四周有很多无关紧要的背景,这时候稍微裁剪一下边缘铺满,影响可能就不大,甚至还能让画面主体更突出。或者源视频分辨率非常高(比如8K拍的素材),你放大一倍到4K输出,清晰度也完全没问题。所以,关键在于“适合”,根据你的源素材、你的内容、你的目标平台、你的想要达到的效果,去选择最合适的铺满全屏的方法。
还有个小建议,别为了铺满而强行铺满。有些时候,黑边或者填充区域也可以用来放文字、Logo、进度条或者其他信息,合理利用起来,反而能增加视频的信息量和设计感。比如YouTube上很多up主,他们的16:9视频在电脑上看是全屏,但如果在手机竖屏看,上下就会有黑边。但他们并不缩放 铺满,而是让画面保持原样,或者在黑边区域放片头片尾、频道Logo等信息。这也是一种处理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关于剪辑视频怎么铺满全屏,我的经验是:首先确定你的目标画面比例和分辨率;然后导入素材,观察黑边情况;接着根据素材内容,判断是用简单的缩放/裁剪(损失内容/清晰度,但快),还是用更常用的填充(保留内容,观感好,但操作稍复杂)。尤其是在做竖屏内容时,背景虚化填充是个非常值得掌握的技巧。多尝试,多对比,慢慢你就能找到最适合你和你的视频的铺满方式了。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让技术服务于你的创意和观众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别让那几条黑边,困住了你的创作。
原创文章,作者:剪辑研究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ouyin766.com/178523.html